邵阳股票配资 从上海出发,致敬长江——“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在上海举办

发布日期:2024-11-06 20:52    点击次数:55

邵阳股票配资 从上海出发,致敬长江——“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在上海举办

最近邵阳股票配资,看到一组图片,是关于小区车位租金涨价的。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江山自雄丽,碧水东流回。10月6日,《诗刊》社、长江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中国诗歌网、苏州新闻出版集团、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在上海市举办。《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新民晚报社总编辑、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缪克构,诗人、油画家、策展人黄胜,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齐冬平,《诗刊》社新韵律朗诵团团长任伟,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徐芳,《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安谅,诗人、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等40余位嘉宾诗人参加活动。

10月6日上午,“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启动仪式在上海市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大隐精舍举行,黄胜担任主持。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致辞中表示,长江对中华古典文明和中华现代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诗歌的母亲河。我们曾经从三江源出发,探寻长江流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蕴藏。青藏高原是中国最早的史诗《格萨尔王》创始之地,是诗歌的高地。从青藏高原往下走,长江和中国诗歌的关系太密切了。例如,长江城市奉节,杜甫现存的1000多首诗歌,接近四分之一是在这里写的;宜昌秭归,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武汉黄鹤楼,这在盛唐就是一个诗歌的擂台、诗歌的比武场,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都曾到访作诗。苏东坡从黄州开始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代表作;长江边的庐山,是一座诗山。陶渊明就居住在庐山下。安徽宣城的马鞍山,李白的终老之地;再下来就到了伟大的江南,大量的优秀诗词是璀璨的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南京、苏州、扬州等地,堪称诗词之都。上海在中国古典文明中留下的痕迹并不多,但是,中国的新诗诞生在上海,1917年《新青年》第二卷发表胡适白话诗8首,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新诗的开端。这一期《新青年》是在上海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也于192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新诗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所以,上海可以说是新诗的源头,新诗的诞生是从上海开始,这里也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我们这次活动,从上海开始,再到南京、武汉、重庆,要回过头去重新梳理新诗的脉络,看看新诗如何覆盖到中国的内陆,从长江汲取新的诗歌力量,推动新时代诗歌从高原走向高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诗歌的贡献。

新民晚报社总编辑、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缪克构首先代表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对活动在沪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值此一周年之际,举办“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活动,对助力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板具有积极意义。他表示,长江流经七省二市,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奔向太平洋。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5%的GDP,上海作为龙头城市,一直起着示范作用。中国现代白话诗在上海发源,1917年,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在上海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1920年,他的《尝试集》,也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到了上世纪50年代,艾青先生写过长诗《大上海》的,公刘先生写过《致黄浦江》。到了80年代,上海出现了非常有名的“城市人”诗群。这些年来,上海在新诗发展和社会活动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全市有两百多个诗歌社团,有连续举办的上海市民诗歌节、上海国际诗歌节,上海书展“国际诗歌之夜”等品牌。上海的城市品格里面讲到“开放、包容、创新”,上海的城市精神里面讲到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和长江文化作为时空交织,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密切相关,上海诗歌创作中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国际化,也受此深刻影响。上海在新诗发展的下一个百年中,应该在创新性、独特性上下更大功夫,欢迎上海乃至全国的诗人,为这座英雄的城市、人民的城市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诗歌。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在致辞中表示,上海是一座海洋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的开埠,主要是1840年之后和海洋联系在一起的,上海不仅向海,而且背后是长江,这个文化地位是一种创举,重新恢复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本意和本名。上海是一座长篇小说非常繁盛的城市,有《长恨歌》《繁花》《千里江山图》等小说代表作;上海的诗歌和长江文化品格相关,一定会有很多优秀的关于长江、上海的诗歌出现。

启动仪式之后,举办了诗颂长江•长江的港——长江文化对上海诗歌创作的启示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表示,诗颂长江的概念,从长江历史的源头娓娓道来,似乎回到了读诗、理解中国诗歌的情境中,诗人们也应该共同追寻中国古代诗人对于长江的开阔胸襟和长远格调,在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构建新时代优秀诗歌。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安谅从小生活在长江、黄浦江、上海港、塘桥渡口,他创作的诗集《向长江每一条支流致敬》和长江主题很贴切。他认为,要写到上海,应该写到江水,相信真正的诗人在江边驻足,倾听江涛与心声的涌涌诗语。他觉得长江文化对上海诗歌创作,源源不尽,是根、是魂,是我们诗歌在大地从善如流的部分。

《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认为,上海恰恰是一个现实的缩影、写照,它的过去仿佛非常好、未来也非常好,它的过去,长江作为源头有很多的传说,大海作为未来的畅想也有很多诗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潮会一直往回倒流,回归传统,并不是抛弃现在、未来,并不是一味的复古回到传统、源头,而是带着海水,带着当下所有的东西一起往回走,所以“春江潮水连海平”。

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谈到自己的成长地和生活地,“当我的影子是源头,我的肉体就是大海。我的前世是源头,我的来生就是大海。”他提到长江是一个过程,大海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车站,是一滴水换乘的地方。我们抬着一条江,吭哧吭哧来到上海,只是走过一半的行程。可以说,他是在源头和大海之间不停往返的人,讲述了关于江河海的生命记忆及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谈到上海属于长江流域文化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形成。上海也有诗歌传统,在上世纪30、40年代像徐志摩、戴望舒等写过都市诗、写过《战栗与肉的沉醉》《火的呐喊》等。如今的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以及和生活的复杂氛围,对于诗歌表达能够提升到新的境界,对人生和世界有一种复杂的洞见,就像张爱玲说的,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况味。

“上海对我们而言是移民城市,我们也是新上海人。”复旦大学教授朱春阳来自河南,从2001年到上海,一直到现在20多年。上海在近现代的文化史当中表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的成长是整个江南文化的合力和海洋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上海对于新诗的贡献,在“新”的方面注入了很多生命的力量。

同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强说,在上海向长江致敬,有一个江和海的对话。海代表现代文明,江代表的是古典情怀。他觉得诗歌创作的三个关键词是:定位,历史的定位;向伟大诗人的对标;对于某一种诗歌文本创新式的意识,以及系统的表达了诗歌创作文本的共性、共向和个性、个向。

《上海文学》杂志社副社长张予佳结合个人经历、诗歌阅读,认为上海诗歌的特征比较注重开放性、人民性,并注意到诗人成长性的问题,人在不同阶段的内心成长可以通过诗歌体现出来,并通过文化去浸润。他说,我们是喝黄浦江水长大的,这对我们内心的成长有所助力。

复旦大学图书馆诗歌资料收藏中心副主任、学者、学术策展人陈丙杰认为长江从上游流下来,巴山蜀水急流险滩一直到江南水乡,进入大海,处在江海的交汇处,这样的长江给予上海文化、上海诗歌开放包容、有容乃大的气象。正是这样的气象,孕育和百年诗歌中,上海作为诗歌先锋,处在先锋潮头的文化底蕴。从长江来看,上海文化的先锋潮流其实一直处在江的最下游,沿江产生过历代的,包括唐诗宋词当中诗歌传统哲理,正是这样一个有深厚文化祭奠的文化土壤里、历史河流里,才能产生一波波先锋的诗歌潮流。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提到,长江到了上海孕育出了海派文化、现代文化,激发了世界意识。长江流了几千公里到了上海呈现了几种形态:一是长江的完整形态,只有到了上海,收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之后,长江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长江。二是呈现出“再出发”的形态,在吴淞口走向了东海、走向太平洋、走向世界。三是一种自由形态,长江是有形的,有河道、河床,到了吴淞口之后,不再以江的形式呈现了,而是以无形的、自由的方式呈现,这种自由的方式是可塑的,也是充满着希望的,走向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对长江的认识,是从童年开始的,她觉得长江滋养了她最早的诗情,她的第一首诗就是在长江边写的。长江文化,特别是远古的情怀、思想,从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个人的创作。长江文化影响城市的特质,培养了一代一代诗人。

《诗刊》社新韵律朗诵团团长任伟一直支持诗歌朗诵公益活动,他每次到上海想到更多的是苏州河、黄浦江,这次到上海来,觉得用诗歌来表达对长江的情怀,是向长江的一种致敬。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徐芳说,上海因江海而有港,因有港而有集、有市,城市是港口内涵的扩展与延伸,这也成为了一群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乃至于审美风格的发生、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上海诗歌的源头和核心之一。同样,《上海诗人》常务副主编孙思则说了两个观点,她谈到长江文化和上海的渊源,以及诗歌情感的共性和个性,诗人应该对于主题写作既有原有的共性,也应有个性化的表达。

诗人韩国强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后,重新回到诗歌现场,他认为长江有延续性和变化性,上海本身有些“岛屿文化+商业文化”,他正尝试用沪语写诗的多元性,认为是诗人需要自我意识,彼此之间是独立的个体,这也和长江一样有丰富性和变化性。《上海文化》编辑木叶前不久去青海看到长江的源头,认为上海这个地方特别神奇,是百川的终点、江的终点,又是和大海交流、面向世界,甚至可以说是面向宇宙的一个起点,是非常激荡、汹涌、开阔的地方。他引用普希金诗句“大海,自由的元素”,瓦雷里“大海的伟大就在于永远从零开始、永远重新开始”,希望探索长江与城市、大海的诗歌自由和宽阔。青年诗人缎轻轻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定居生活,上海人文的多元化一直在吸引着很多像她这样来自长江流域的年轻人,并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多元化的诗歌风格。上海,长江,赋予青年诗人们诗意表达的自由和力量。

研讨会认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善良的中华儿女。上海是“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以往的长江活动沿着长江源头走到了上海,这一次是从上海开始,追溯源头,对长江文化、中国诗歌再次探源。新诗诞生在上海,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上海文化建设,既能够弘扬长江文化,又能面向大海,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更让诗人肩负重任,让上海的诗意重新生发。

10月6日下午,与会诗人们前往上海长江石洞口港务区、宝山钢铁厂货运港口、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黄浦江长江汇入口港务区等地参观,感受上海城市变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文明精神图景。

(赵琳) 邵阳股票配资

发布于:上海市

栏目分类



Powered by 联华证券公司|正规在线配资平台|网上实盘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