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13 21:06 点击次数:180
每当夜深人静迷离之时,总会幻想有人能将天下的知识塞进脑海中,从而实现无所不知的梦想。
当然,这只是痴想,毕竟天底下少有不努力的成功,也少有不奋斗的衣食无忧,如果有,只能说是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
不过在唐朝时,一位补锅匠的身上就遇到了一件开膛破肚放诗书的神奇事情,而传说是这样的:
有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年,自幼脑袋不太灵光,在那个文化人遍地都是的时代里,他腹中空空根本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出口成诗。
为了生活下去,这位少年便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修补锅碗瓢盆,由于他学习时很用功,很快就将这门手艺学得炉火纯青。
在走街串巷中,少年会快有了一定得名气,人们都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胡钉铰”。
胡钉铰本以为他将这样过完一生,平平淡淡而又衣食无忧,靠着这门手艺走遍天下,不过有一天他却意外遇到了一位老人,胡钉铰出于礼貌便给老者作揖行礼。
可是这位老人便直奔胡钉铰而去,不由分说地“剖”开他的胸腹,将一卷书放入他的腹中,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老人又挥手将他的胸腹缝合,随后飘然而去。
就在7月17日,日本铃木汽车公司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其小型奥拓掀背车的重量减轻15%,目的是减少汽车的能耗,并将这些技术成果应用于其他车型。奥拓目前的重量为680千克,该公司希望将重量减轻100千克。
直到老者无影踪之后,胡钉铰才反应过来,可是当他看向胸腹却没有任何痕迹,而他自己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只是他说起话来变得文绉绉,出口便能吟诗了。
很显然,这事根本不是真的,但是在唐朝的历史上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这位补锅匠也确有其人,就是胡令能。
胡令能有次问路不成写下一首小诗,直接能媲美杜牧的代表作《清明》,传承至今连小孩都会背。
四首存世
在唐朝,似乎人人都会写诗,毕竟在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里,唐朝的昌盛为古诗的井喷式爆发提供了基础。
《全唐诗》中的几万首古诗,便是唐朝留给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全唐诗》的出现,可不是仅仅凭借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囊括了唐朝数以百千计的诗人共同创造的。
有些诗人写了很多诗,有些诗人就写了几首诗,产量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只要质量上乘,便足以名流后世。
作为补锅匠的胡令能,他的身份决定了无法像李白那样游戏人间,吃着软饭游历祖国大好河山,顺带吟诗作对畅享快意人生。
在《全唐诗》之中,胡令能的诗仅仅只被收录进四首,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富有很浓重的生活情趣。
而在这四首小诗之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小儿垂钓》,诗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现在是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由于诗句本身并没有太高深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背诵起来是相当简单的,所以几乎小孩都能背诵。
小儿垂钓
相比较一些枯燥的古诗文来说,这首《小儿垂钓》并不苦涩难懂。
池塘边有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子正在学习如何钓鱼,他侧坐在一处青苔上,身边的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影。
突然之间,他听到了路边有人正在向他问路,这可把他吓坏了,急忙摆手让路人走开,因为他担心鱼儿受惊吓之后再也不会上钩了。
料来,胡令能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按理来说,问路不成一般会心情抑郁,不过胡令能并没有气急败坏,毕竟当他看到这位儿童那么小心谨慎学习钓鱼,就知道是自己有错在先。
胡令能问路不得之后,应该在旁边又观察了许久,这才得以将这位小孩的神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学东西时的用心专注,都被诗人刻画了出来,我们读过这首诗之后,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位在池塘边一动不动的小孩子。
在这之后的事情,诗人并没有写下去,但是想来,学习钓鱼的孩子应该成功钓上了一条鱼,然后给问路之人指了路,最终自然皆大欢喜。
这首诗虽然在字词上很普通,但论其在现在的知名度,丝毫不弱于李白的《赠汪伦》,而谈及其意境,又能与杜牧的《清明》相媲美。
杜牧名篇
李白的人生富含浪漫主义色彩,所以他就是一道行走的光,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照亮别人,都能结交到真心实意的朋友,而汪伦便是李白最为感激的一位。
所以他在离开友人远去时,挥笔写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比较李白的浪漫,其它人只能望尘莫及,但要说写实,杜牧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而《清明》便是人们公认的代表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诗其实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同样都在问路,只不过两人遇到的孩童不一样,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也不一样,最终得到的结果更不一样。
此外,杜牧的《清明》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营造了一种令人垂泪的悲伤之感,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则侧重勾勒儿童的心理感受,让人们从中感受道得是儿童特有的童真和童趣。
如果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其实并不见得能分出高下,毕竟文无第一,李白的仙气飘飘,未必就能敌得过人间烟火。
胡令能作为唐朝三四线开外的补锅匠,能凭借一首小诗媲美一线的大腕诗人,足见他的文学造诣,也从侧面说明了唐诗之盛行,可不是突然刮起的一股风,而是特有的环境之下,孕育出的一种独有的文化氛围。
如果能梦回大唐,真的想去亲眼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盛世,才能照亮现在的天空。
参考文献:《全唐诗》等。
(图网证券配资实盘排名,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