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28 22:12 点击次数:191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却鞠躬尽瘁,一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只想着国家和人民,在这里股票配资首选,我们来了解一下“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生命不息,永不止步的传奇一生。
从小就有抱负
1928年,高伯龙出生在广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家中的学术氛围也很浓厚,使得高伯龙从小就保持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时国内并不太平,北伐的队伍浩浩荡荡,国内民不聊生,许多人为了求生只好四处游离,高伯龙随着父母四处搬家,他每到一所学校时间都不会呆太长,但他天资聪颖,悟性极佳,从小就被人称为小天才,就是在这种极不稳定的情景下,他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在学校的努力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六年的课程。
1940年,高伯龙进入了汉民中学,在中学的四年里,他的理科成绩非常优异,他在理科方面所表现出的天赋让人惊叹,但是此时国内依旧处于战火之中,全国上下一心抵御外敌。
展开剩余91%正在成长中的高伯龙也深深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因此,他立下了报效祖国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更加努力学习,一颗报效祖国的种子已经在心中扎根。
中学毕业后,他没有第一时间去上高中,而是去了军营的后勤,去帮助那些前线战士,在军营的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很多,使得他感触颇深,他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外敌才不敢来犯。
抗战胜利后,高伯龙去了上海中学学习,他在这个学校仅仅读了一年书,但是在这一年中,他优异的成绩和天赋使得同学和老师都为此赞叹不已。
1947年,高伯龙通过高考,以优秀的成绩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专业,此时的他年仅19岁,在大学期间,他在天赋和勤奋的双重努力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校里众多的学者一起交流研究。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很难的题目,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但高伯龙却很快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大学四年很快结束了,高伯龙也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了应用物理研究的中国科学院,但是他比较喜欢理论物理,因此一时间难免有些失落。
投身科研实验
直到1954年,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国家已逐渐稳定,但是当时的国力依旧很弱,基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许多西方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局势下,我国展开了一五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加强国防力量,并且成立了哈军工,但是很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高伯龙便调到了哈军工当老师,在同一年,美国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这个消息让全世界震惊。
高伯龙在哈军工的表现非常好,深受上级的重视,并且委以重任,高伯龙是一个南方人,对于东北的寒冷天气很不能适应,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也没有因寒冷的天气让他热忱的报国心冷下来。
在哈军工的这段时间,他专注研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学生们也很喜欢他的课,他的课上从来都是高朋满座,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哈军工名气很高的老师。
虽然每天都要教课,但他没有忘记学习,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的知识,他认为总有一天这些知识可以派上用场。
因他的表现突出,被调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当时美国已经造出了全球第一台激光陀螺仪,这意味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但是当时我国的国力以及国外的原因,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五年计划很成功,但是在尖端科技领域与和发达国家差距还是很大,而我们的科学家也不会因为这如同天堑一般的差距就退缩。
1971年,国防科技大学收到了两张纸条,这两张纸条是钱学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来的,上面是关于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以及光路图信息。
钱学森将庞大的知识浓缩到这两张小纸条上,纸条上的内容并不详细,仅仅是那个东西的大概原理,但这已经是关于激光陀螺国内所有的资料了,仅凭此研究出激光陀螺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两张纸条也被称为“钱学森密码”。
当时看到这两张纸条的很多人都皱起了眉头,这项技术当时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没有研发成功,那为什么我们要对其进行研发?
原因很简单,就是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弹的精确度,激光陀螺其实是一种用来测量的设备,它利用激光的光速来对目标距离进行测量,并可以精确地锁定目标,和传统的陀螺相比,它的精度更好,而且也更加稳定。
有了激光陀螺,传统的设备就可以被取代了,将其运用到武器上,也可以大大提高武器的战斗力,如此强大的技术我们的研究自然也不能落后。
但这是一项高精尖的技术,对于当时的我国来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设备都不足以支持我们研究这项技术,虽然有钱学森密码作为参考,但是上面的信息太少,科学家们也没有什么头绪,对这两张纸条看了又看,一直都找不到突破口。
直到高伯龙的到来,他改变了僵局,当他看到纸条的时候就深深地被其吸引,而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趋于零。
高伯龙考虑到我国国防的需求,决定迎难而上,将这个研究接了过来,并且坚定地说一定会把这项技术研究出来的,从此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激光陀螺的研究上。
艰难的激光陀螺研制之路
高伯龙参与研究之后,果然不负众望,1975年,他用了一个星期,搞明白了一个让小组困扰的问题,这让研究小组一下子重拾信心。
高伯龙对钱学森纸条中包含的信息,进行了深入一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如今以我们的条件去学习美国的方法,制作激光陀螺基本难以实现,所以我们的一切都将从零开始,要研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激光陀螺。
当时他带领的团队除了两张纸条和五万块钱,其他什麽都没有,但是这并没有让高伯龙退缩。
没有实验的场所,他们将废弃食堂改造,没有相关软件,他就自学编程,自己动手利用周围的一切来做实验,这对于当时已经50多岁的高伯龙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他没有放弃,在这期间,他夜以继日的工作,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断地旋转着。
高博龙选择了从理论入手,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他对激光陀螺有所了解,在正式研究之前,研究小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准备工作,他们本着不怕困难的精神投入到研究中。
在研究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离子噪音和陀螺信号的差异问题,高伯龙夜以继日的攻克这个问题,最终他发现了解决的办法,于是他决定将之前效仿美国的方案进行修改,提出新的方案。
在此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外的期刊,对于国外的工业水平和我国工业水平的差距有着清晰的认知,他明白效仿美国是没有用的,即便就是做出东西来了,也是落后的,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当时他这一自主创新方案有着很大的风险,许多人都不认可他的方案,尽管如此,高伯龙依旧相信自己的方案可以成功。
很快,他的方案就得到了验证,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方案是可行的,而且还解决了前五年都没有解决的理论难题,创造了我国独有的激光陀螺研究理论。
他通过大量的计算,最终反推出了激光陀螺的关键理论知识和原理,并且根据这个原理写出了一份讲义,这对激光陀螺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对于它的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这之后,他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测试的机器,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几年以后,高伯龙以激光陀螺为题发表了四篇论文,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并且成为了高校的教材以及众多研究生的读物。
之后,我国第一台实验室样机研发成功,并且在航天部展示了一个月,随后,国防科技大学的激光技术代表团访问美国,高伯龙也在其中。
在美国的时候,他发现国外的激光陀螺公司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和制造车间,自主化的程度相当高,而我们自己研发的样机上许多技术都需要购买,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膜片机。
回国之后,他立刻展开了研究,激光陀螺的研发进度也快了很多,由此又研制出了一系列精密检测仪。
锲而不舍,终于取得成功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谁知仪器上的相机出了故障,这让高伯龙非常痛心,他说激光陀螺研究二十多年了,用了国家那么多科研经费,现在却出现问题,仪器不能正常工作,那将是一堆废铁,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将是没有意义。
他们立刻回到实验室进行一一排查,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他向专家组保证,再给他一年时间,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随后他忙碌的身影又再次出现在实验室,在历经一年紧张而又锲而不舍的奋斗后,他不仅成了钱学森密码的破译人,还将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终于研制成功,并且顺利运行,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有了自己的激光陀螺,成为了全世界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回想当初将这项技术提上日程的时候,很多人都产生了怀疑,但是高伯龙和他的团队交了一份让人敬佩的答卷。
到了21世纪初,我国的很多武器都用上了自己的激光陀螺仪,也就是这一成就,因此高伯龙成了我国工程院的院士。
他常常说:“
任何人都不能瞧不起我们中国人,我们想干成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干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
二十多年来,高伯龙带领团队历经了很多困难,在研究成功之后,高伯龙已经70多岁了,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是他没有退休,是继续奋斗在前线。
2002年,高伯龙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做实验,此时的他打算改进激光陀螺,他开始探索将工艺要求降低的方案,让其真正的实现武器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长时间高精度指导的方案,在后来的研究会中,他提出了这个方案,但是在场的很多人都不同意,他没有反驳,而是默默做起了研究。
一年之后,全新的激光陀螺研究成功,这下也没人再说什么了,新型激光陀螺后来成为了我国海军的重要力量。
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的成就,使得很多人都对他非常尊敬,就连钱学森也对他欣慰不已,当年钱学森接见高伯龙的时候,曾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不求回报,艰苦朴素
高伯龙的研究团队每年加班时间超过1000多个小时,而且高伯龙还坚持不要加班费。
2014年,高伯龙接受央视的采访,许多媒体都前往,在镜头下,高伯龙看起来很慈祥,他穿着一件五块钱的白色背心,在电脑前坐着,用不太灵光的手指操控电脑,令许多记者感慨万分。
他的生活非常朴素,他没有华丽的衣服,在众多的学生眼中,他一直都穿着黄色胶底的解放鞋,一件灰色的羽绒服和工作服,一穿就是几十年,单从衣服上来看,人们很难将这位慈祥的老人,和顶尖的激光陀螺联系在一起。
为了科研事业,他几乎很少休息,有一次回家后,他整只脚都肿了,他的妻子看了之后非常心疼,劝他休息一下,但是却被他拒绝了,说工作要紧,然后又继续回到实验室工作。
这么多年来,他的妻子说自己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他热饭,因为他常常因为研究而没有时间吃饭。
即便是在病床上,八十八岁的他也仍然在工作,在电脑上查资料,医护人员总能看到他深夜还在工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旧对激光陀螺心心念念。
他的一生就是陀螺最好的写照
他不仅醉心于研究,还很喜欢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他看过三国和水浒传,对书中的众多典故随口就来,对于鲁迅的文学作品也非常熟悉,每天工作之余还会看报纸,关心国家的大事,还喜欢和朋友下象棋。
如今我们回望他的一生,他就像一个陀螺一样,不断地旋转,但陀螺还是会有停止的时刻。
2017年,高伯龙院士离世,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之前,他对家人没有任何遗憾,只是对无法继续参与研究而深感遗憾。
在去世之前,他还不忘嘱托同事及学生,让他们继续将激光陀螺研究下去,给国家一个交代,他为我国的激光陀螺鞠躬尽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关心科研。
在当年战争年代,他一心报国,认真学习,还亲自去前线后勤,为国家的安危奋斗,到了和平年代,他坚持本心,他研究的技术让我们高枕无忧地享受和平,这就是他的传奇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的科研操劳,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此时此刻我们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高伯龙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走在探索的路上,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也许出于什么原因,硕果累累的高伯龙很少公开发表论文,因此很少人认识他,即便如此,他和他的团队成员才是这个伟大国家真正的无名英雄。
而我们还有很多国家的英雄都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总是无条件挺身而出,就是为了将国家建设得更加强盛。
在这里,我们要向高伯龙及那些为国为民奉献的科研人员衷心地说上一声:
谢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股票配资首选,我们必将您的精神传递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记得您的丰功伟绩,对于您的付出,我们由衷地感到尊敬!
发布于:天津市